【時空異想】--【三國志之輔佐劉備 】-- 作者:葉戀
第三一集_第三○二章 農工商務(楚湘續)

第三○二章 農工商務

政務推展上,首要是以最快速度恢復關中的生產力。

由於牛隻一向是中原地區農業的原動力,漢末時雍州地區有耕牛不足之恐慌,初期饑荒之際,人且相食,牛自不能倖免,又戰爭頻繁,常需牛隻擔任運輸用途,於是任重致遠者多,曳犁事田者少。

此時陸羽建議官市犛牛給願意移來關中的民眾,雖耗費巨資,陸羽不得不套關係,從糜家、秦家、甄家和陸家支出,但僅僅一年後,關中地區豐收,民眾開始將牛隻的本息償還,三年後開始有人清償,使三大家最後反倒賺了一些,讓人不得不佩服陸羽的魄力。

除了牛隻,在陸羽的支持下,王祥全力策劃水利工程的興修,和植樹造林工程,所有費用都由中央提撥支出,除雇用大量前來關中尋找生路的荊州、漢中、河東地區移民外,還有四萬曹軍俘虜,以及部分兵員。至於工程款不足部分,陸羽和甄宓討論後,提出『發行公債』這種辦法,除了在劉備的轄地,在曹操領地和江東地區也募集到了不少資本。

剛開始不斷的支出,讓以劉備為首的幾名行政官員大感吃不消;不過戶部主事蔣琬倒還鎮定,因為他也看得出來關中地區的雄厚潛力。五年後,雍州地區不但自給自足,將所有『公債』連本帶厚利的還清,而且累積的財富,已足夠讓劉備軍再度應付一場大戰……

秦漢定都長安,八百里關中成為京師官、軍、民生活必需的主要供給地。而西漢諸帝重視開拓西北,也以關中為基地,肩負後勤重任。除原先的鄭國渠等,武帝時又鑿漕渠,以便從東方運糧入關,還陸增修建灌溉工程,分以涇、渭、洛三水為源,開鑿三大渠系,擴大水澆地面積,以增糧產,短短幾十年中,先後開鑿了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

先是發兵卒萬餘開鑿『龍首渠』,在臨晉地區引洛水灌溉重泉以東鹽堿地,自征縣向南開渠,直到商顏山(今鐵鐮山)麓,由於土質疏鬆,穿鑿的明渠渠岸極易崩塌,故改用井渠結構,由地下渠道和豎井兩部分組成。前者為行水路線,後者便於挖渠時人員上下、出土和採光,最深的豎井達四十多丈。由於鑿渠時挖出許多骨骼化石,當作龍骨,故名龍首渠。但渠道挖通後,由於解決不了塌方問題,溉田效果並不顯著,但卻創造了先進的井渠技術。王祥在上任後,採年有經驗者的建議,以夯土板木方式,間以梁柱加固,大致解決塌方問題,使溉田效果大為改善。

再來是『六輔渠』,為武帝元鼎六年時左內史倪寬所建,規模不大,為六條輔助性渠道的總稱,是引冶峪、清峪、濁峪等小水灌溉鄭國渠上游北面農田,因為這些農田地勢較高,鄭國渠灌溉不到。當六輔渠建成後,為了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倪寬又制定《水令》,規範如何用水。王祥和蔣琬等商量後,重新修建遭毀的地段,再度頒行《水令》,以利水用。

秦始皇時修建的鄭國渠,主要是開鑿涇水系統,所謂『涇水一石,其泥數斗』,由於含泥量太高,短期內雖效果顯著,終因年長月久,淤泥高於渠道和農田,導至下游田高於渠,道高於涇,破壞了整個灌溉系統。為彌補缺失,乃開鑿『白渠』渠首在谷口,渠道在鄭國渠南面,向東南流,經池陽、高陵、櫟陽注入渭水,長二百里,灌溉鄭國渠所不及的四千五百餘頃農田。白渠建成後,谷口、池陽等縣因為有鄭、白兩渠的灌溉,便成為不知旱澇的高產區。當時當地,曾流行一首民歌道:『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粟。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白渠的溉田面積遠比鄭國渠小,由於比降較大,遠比鄭國渠合理,因而不像鄭國渠那樣易被泥沙堵塞,能長期發揮作用。對此王祥除了清淤外,同時對涇水進加出攔截工程,縮小部分水道,以利泥沙沖積排除;另外改建鄭國渠道,清理大量淤泥,使其盡量恢復功用,又制定清淤流程,定時進行維護,以保證其效益發揮。

『成國渠』則是以渭水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於渭水北面,渠首在郿縣境內,傍渭水向東,經槐里等縣,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蘢渠,長度略小於白渠,溉田面積約萬頃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乃目前關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而在陸羽和王祥的規劃下,更對其進行擴建工種,將渠道由郿縣向西延展百里直到寶雞,以汧水為源,增加渠道入水量,擴大灌溉面積;另向東也伸展百里,到涇水入渭附近,使成國渠既可用於灌溉土地,又可用於漕運。接著在武功之西築起六門堰,彙集渭河以北一些小水,補充成國渠水量。擴建之後,單僅此一渠水,便可用以增加灌溉二十餘萬頃地,效益極為深廣。

為了維護完成的水利工程,陸羽在與諸葛亮商議後,又創設了『渠官』一職,由劉備親自簽署,維護如早已存在的都江堰、復原的鄭國渠、擴建的成國渠等,刻為石碑,立於各渠道要地和流經治所,內容的詳細令人歎為觀止,詳細到每年清淤工作日期,須掏挖深度,又立有用於清淤維護的石尺規,嚴格執行。此一措施不僅為當時的帝國,更為後世遵守不苟。關中地區直至唐代中葉之亂,趨於荒廢;漢中和巴蜀的水利卻皆完善保留,供千百年後之人使用無虞。

對西漢初年蕭何在漢中所開創的『山河堰』等水利設施,陸羽和諸葛亮也都循遺跡復建,且因地制宜的增築了一系列適應於淺山丘陵和平川地帶農田灌溉的陂、塘等蓄水設施。又發展副業生產,促進備業興旺,如利用稻田栽種菱角、蓮花等水生植物,及養殖鯉魚、鯽魚等四種魚類,又鼓勵農家大量養殖雞、鴨、豬、狗、羊等禽畜,輔以『勤儉備荒』的教育宣傳,使劉備軍轄下各州呈現一片農業繁榮發展的盛況,為帝國後續的軍事行事,提供了強大的後勤資用。

工商方面的發展,隨著政務的上軌道,也以十分的效率飛快成長,荊州地區的紡織、採礦、鋼鐵、冶金、玻璃製造等五大行業,在陸羽的主持,以及四大商家的首肯下,也紛紛在雍州成立;益州和河東的鹽、茶、鐵器,南方的木材和北方的毛皮、藥材等,西北的畜產、貿易等,也都逐漸以三輔地區為集散地,連帶刺激了經濟和工業的發展。

還有交州的棉花、蔗糖,荊州及益州的生絲、綢緞、紙張、瓷器及各種手工藝品,經由雍、涼地區運往西北,再與中亞地區貿易往來,使政府迅速獲取巨利,能以支持大規模的各項工程建設及軍備生產,吸引更多關東及江東的流民移來,加入生產,從而形成一種對劉備軍而言,算是良性的循環。

而在各種手工藝品中,三大軍師和徐庶,也在轄下各州推出具有特色的產品,分別是益州的蜀錦、荊州的瓷器和茶、雍州的玻璃和紙張、涼州的馬車和煤爐、漢中的漁產、交州的棉花;當然其中以瓷器和蜀錦最受到歡迎。

巴蜀的蜀錦是一種高級絲織品,採用多色絲線織成彩色花紋,十分華麗名貴,戰國時期已開始生產,至漢時已名聞全國,設置錦官管理。古來傳說蜀錦歷久不褪色,原因在於養蠶之法與他處不同,『當其眠將起時,以桑灰餵之。』或以為是錦江的水質特別好,用以染絲、濯錦能使色澤分外鮮明。蜀漢時管理織錦的官員就駐在此地。

諸葛亮負責治理蜀地,深知蜀錦的經濟價值,便大力發展,獎勵種桑、加強錦官權力、推行先進的紡織技術,以提高蜀錦產量,擴大銷售市場。甚至作為外交用途,如商賈往來西域,必以蜀錦代替關稅,爭取不少優惠。又因外族特愛,此時為防北方諸族進窺,往往以之餽贈,如鮮卑、羯族等。羌族也相當喜愛,車里吉曾對前去致贈的馬文鴛喜道:『每得此物,前後加以比較,殊不相似,真如神鬼之工!』

日後南征平服南蠻、南越後,諸葛亮又把織錦之法傳授當地,以為安撫之用,後來所織之錦,苗族稱其五彩錦稱為『武侯錦』,侗族稱其侗錦為『諸葛錦』,越族稱其山水錦為『孔明錦』等。

對於農工商業發展最大的助力,卻是來自陸羽在劉備充分授權下,所主持的三方面改革。

第一是由陸羽所主導建立的『百業長史府』,設有長史三人,掾吏十一人,從事中郎多名,職務是根據陸羽的構想,針對目前的社會形態,研擬、制定各行業的法規,且每隔一段時日修訂,目的除了獎勵百業,卻重在抑富濟貧的縮小民間貧富差距,禁絕壟斷,保護中下階從業人員的基本權利。成員大都來自書院畢業生,背景當然也遍及各階層,由三大軍師考核後,經過劉備面談授職,因此研制出的法案相當具備適用性。

立法固然重要,執法更為重要。陸羽等人深知『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所以在『百業長史府』下設置有『司業督掾』一職,掾曹五人,各統領千衛,專責執行法規。這是因為這樣的改革,勢必削奪世族豪門的既有權益,引發他們的激烈抗爭。安撫方式,就是棒頭和甜頭齊下-嚴厲執法就是棒頭,對反抗者不稍寬貸、妥協,即使有關係背景者,只要證據確鑿,一律按律治罪,絕不姑息縱容;甜頭就是設置『輔業宗掾』一職,掾曹數目按需要設置,主要功能為輔導轉業及協助各行業發展,藉以削弱部分有意願的世族豪門的抗爭力。

此時書院和各州郡縣的教育功能開始發揮作用。原來陸羽在教育制度中,特別著墨於『道德』和『邏輯』,無形中使不少年輕學子懷抱大志理想,對於社會不公的情形也愈深惡痛絕,大多抱以改革的熱忱和嚮往。雖然其中也有不少是世族大姓的子弟,但是陸羽規定,書院每旬只准假一天半,每季只有半月假,其他時間須『住宿』,藉以對這班貴公子實施長期的『洗腦』。而藉考試成績以定高下之故,讓這班貴公子也不敢輕忽以待,惟恐成績差便與宦途擦身而過,大抵都相當用功。陸羽還不時要負責教育的教師,舉辦各類針對社會不公的情形及改進之道的辯論,以加強力道。

經過數年的耕耘,此時證明這一措施成效頗著;許多原來想起而抗爭、甚至不惜要聯合起來流血一戰的世族大姓,年輕子弟卻紛紛起來反對和勸說,而作為戰鬥主力的依附民甚至賣身隸徒,因為有希望改變身份,加上許多年輕學子被派到各地,擔任宣傳、指導、教化的工作,反而先起來對大地主和大商家作抗爭。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令這些富貴大家意想不到的,則是陸羽麾下『暗箭』數年來蒐集的資料,幾乎充斥都是這些世家見不得人的事,若是依法都會讓其下場悲慘莫名,或者曝光的話足以令其自相攻訐,無形中將他們的聯盟各個拆散了。

就這麼多管齊下、借力打力的結果,讓之前聲言誓死抗爭到底的世族豪門,最後『雷聲大、雨點小』的放棄抗爭,讓陸羽等人主導的這一波改革,得以在付出相當小的代價,便走上較為平坦的道路--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第二是開通絲路,其中更重要的是包括海上絲路。

早在前一年,三名阿拉伯商人拉默、吉爾、普約已來到交州,雖是海船遇難漂來,卻說明了當時的『海上絲路』已具雛型。事後陸羽詳問詢問三人,得知當時西亞的航海者已經知道利用季風,發展出一條連接紅海、印度洋、波斯灣的航路,可以從羅馬帝國的亞、非各省直通印度,夏初出海,十二月開始返航。

就在陸羽一邊和三人說話,一邊將內容譯給劉備和諸葛亮等人聽時,龐統忽然道:『我大漢孝桓帝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時,曾有一人自稱大秦使節,還到宮廷晉謁哩。』

陸羽聞言一楞,立即追問,拉默等三人卻不知。陸羽眉頭一皺,轉頭問龐統道:『晉謁聖上須獻貢禮,來人都獻些什麼,你清楚嗎?』

龐統還未回答,諸葛亮已道:『曾聽叔父說過,似乎是有象牙、犀牛角、龜甲等物……』說著露出一副『你問這麼多幹嘛?』的表情。

陸羽一拍大腿道:『這就對了!這些東西的產地是印度……哦,我是說身毒。嗯,看來拉默等人應該是想到身毒,意外遭風浪漂過來。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一定可以探出一條海上通路,由大漢直通大秦……』說著心想:怎麼可能猜錯?本來就是通的嘛;哎,我怎麼到現在才想起來?

陸羽倒沒料到,他的話才一出口,舉座都被驚呆了,互相瞪視許久,連龐統也忍不住猛灌數口酒,才能平復情緒。

最後拉默等三人答應,協助探勘這一條航路。於是由徐老怪和陸羽聯合設計,在陸家的全力配合下,半年後在朱崖郡造出了數艘高達三十餘丈的大海船,裝滿蔗糖、絲綢、茶葉、蜀錦和陵錦等貨物,乘著強烈的東北季風向西南航去。

按陸羽的說法,這支船隊如果順利通過麻六甲海峽來到印度洋,應該會到達身毒,繞過身毒再向西去的話,就會到達波斯灣甚至遠達紅海。照拉默的經驗,由身毒西岸到紅海的航程約兩個多月;他們還必須停留一個月,將貨和食物補充好,所以順利的話,在第二年的四月間便會啟程回航。

就在陸羽估計船隊應該到達目的地,還得耐心等待時,卻已有好消息傳來:原來船隊裝備了陸羽『發明』的羅盤,和他所繪製的大致地圖,天氣又不差,所以僅僅四十天左右,就抵達了塞德蘭(錫蘭島)和身毒。他們用一船的貨物換取了整船的琥珀、珍珠、各種香料和作為各種作為食物調味的植物種子,如辣椒、胡椒等,立即儘速返程--由於船隻裝備了腳踏式螺旋槳,利用齒輪原理省力操作,加上利用可起降的巨帆布,竟於二月初就已回到朱崖郡。貨物不用說,立即銷售一空,利潤之高竟以千百倍計,船員也受到英雄式的熱烈歡迎。船長等主要人員立即由費褘以最快的方式護送到長安,向劉備等人報告經過。

原來是拉默等人到達身毒東岸後,竟遇上一向有貿易來往的熟客,經過指點,知道只要沿岸繞到西邊,就是熟悉的航路,大得鼓勵之下,考慮劉備、陸羽等人擔心,就先派一艘船回來報訊。

為此劉備軍眾人無不歡喜雀躍。除了西北的陸上絲路,竟然也開通了西南的海上絲路。雖然航海旅種枯燥辛苦,但是船運貨物眾多,經過的地方也不同,能交易的物品也更珍奇而貴重。此外,不僅絲綢,包括茶葉、瓷器、特別是蔗糖,在這條航路上直到羅馬帝國,都是非常熱門的搶手貨。於是風起雲湧,吸引許多人前來冒險一博。

帶回來的各種調味料種子,由陸羽下令費褘在交州地區栽植,再推廣到巴、蜀。不出數年,已成為十足的經濟作物,反而經由西北輸出到中亞地區,同時在曹魏、江東大受歡迎,使得經濟情勢更傾向有利劉備軍的局面。

在眾人的建議和規劃下,劉備下令,在交州朱崖郡以西尋找合適港口,成立船廠,在陸家工匠的指導下,大規模建造數十丈的船艦。

陸羽又差陸平再度前往海鹽,招攬洪勤等人,希望借助他們的經驗,建造巨艦,發展海上絲路貿易。洪勤只冷冷的不答反問道:『先前的條件呢?』

陸平答以『照舊』二字後,洪勤露出一絲難得的笑容,環視眾手下一眼,簡單的道:『好!』霎時間,歡呼聲響徹雲霄。

由於拉默、洪勤等航海經驗都十分豐富,對於造船技術又有一定的專門知識。特別是拉默等人,在陸羽的遊說下,成功回到阿拉伯後,立即招徠數百名中東地區的優秀工匠,包括家眷在內,在建安十三年八月間,萬里漂洋的平安來到朱崖郡,投靠在劉備軍麾下,協助製造大型水中巨艦。

三年後,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劉備軍不僅藉絲路之利達致富國裕民的目標,也間接訓練出一支優秀的水師,建造出成百艘數十丈的巨艦,擁有了真正與江東水軍一較高下,甚至假以時日,便可實力凌駕的海龍軍團。

雅瑪數位科技【雅瑪文閣】小說典藏

版權別:
本書作者已授權,作者在站上關心您對本書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