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個……話說張寶自從被劉備不夠神準的箭法射中左臂後,躲入陽城堅守不出,中郎將朱雋遂領兵圍住陽城猛烈攻打,另一邊更派人去打聽皇甫嵩的戰況,他們這兩位中郎將還真是競爭激烈呀。 ^_^ 結果情報人員帶回來的消息是…皇甫嵩將軍追擊張梁軍大獲全勝,朝廷以董卓總是敗在張角手下的緣故,又改以皇甫嵩代替董卓。哇,好個南華老仙的高徒呀,張角果然有兩把刷子,南華老仙也沒看錯人,天公將軍張角足足逼的朝廷連換三名中郎將來對付他,好樣的。 不過這位南華老仙倒是有一點失算了……你至少選個長壽一點的徒弟嘛!短命鬼再厲害也成不了大事啊。 而偏偏這位太平道人,大賢良師,天公將軍,黃巾農民軍的領袖、大頭目,張角先生剛好是個短命的傢伙,中郎將皇甫嵩還沒來的及趕來接替董卓,他竟然就病死了!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弟張梁流著淚接下他未完成的志願,也接管他所統領的部眾,繼續和政府軍對抗。可惜,張梁畢竟沒張角那麼厲害,而皇甫嵩也沒董卓那麼好對付,張梁和皇甫嵩這兩個死對頭又冤家路窄撞上了,皇甫嵩技高一籌連勝七陣,終於在曲陽這個地方斬殺了張梁,大破黃巾,並將張角的棺木給挖了出來,象徵性的砍殺張角的屍體,然後斬首,連同張梁兩顆腦袋派專人送往京師洛陽告捷,剩下的少數黃巾部眾也全數瓦解投降了。 古人的確比較不厚道,人死都死了嘛,還把人家屍體給挖出來惡搞,官兵和盜賊又有什麼不同呢?大概只有衣服穿的不一樣吧。 可憐的黃巾三兄弟,當初氣勢如何驚人啊!如今只剩張寶一人孤軍奮戰。撤退到後方的張梁反而死的比較快,還在前線掙扎的張寶竟然苟延殘喘到現在。 這下子皇甫嵩立了大功,朝廷加封他為車騎將軍兼領冀州牧,如果不是東漢王朝氣數已盡,他可能被後世捧為媲美西漢平定七國之亂的太尉周亞夫,而成為一代名將。 (大將軍為一品官,車騎將軍為二品官。三國時期前後,按照級別,常設的中朝將軍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征(東南西北)將軍、鎮(東南西北)將軍、安(東南西北)將軍、平(東南西北)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及右將軍等。驃、車、衛及諸征、鎮將軍資深者可進號為大將軍,如驃騎大將軍、衛大將軍、征北大將軍,鎮西大將軍。可見得這個皇甫嵩成功後,一下子爬到大將軍何進的下面一點點了,你說,軍人能不喜歡打仗嗎?曹操能不想帶兵出來跟著東征西討建立功勳嗎?為了肩膀上的“星星”,加油好好幹吧。) 上面才剛多嘴說完,你看,這不是了嗎,曹操因為軍功又升官了,也被除去騎都尉的舊職銜,升任濟南相(又回任地方官,但是比起他原來的頓丘縣令,又往上爬了不少。),即日將班師赴任。 皇甫嵩這位英明的好官也沒忘記被陷害的老戰友盧植,利用這個立了大功靈帝正寵信他的機會,打報告說盧植先生只有功勞沒有過錯,他是被冤枉的,於是朝廷將盧植放了出來恢復原職。可惜當時沒有國家賠償法,被冤枉,你只能……自認倒楣。 這下子朱雋聽到消息後,可憐的張寶倒楣了,朱雋也急著立功,催促軍馬全力攻打陽城,張寶勢危,沒卵蛋的膽小叛徒癌症…打錯字了,是嚴政啦,不過他還真該早一點得癌症死了算了,這傢伙竟然刺殺張寶背叛投降。於是這一帶由於群鼠無首,陸續被朱雋給平定了,他也立刻派專人帶著張寶的頭顱回京師告捷。 比較不幸的是,正當官兵們以為終於可以回家抱老婆好好休息的時候,趙弘、韓忠、孫仲這三個黃巾餘黨又率領了數萬的群眾起來做亂,燒殺擄掠,聲稱要為張角報仇。這個時候還真的就是黃巾“賊”了,因為他們的動機不夠純正,行為也完全跟盜匪沒啥兩樣。 由於朱雋大軍距離他們做亂的地區比較近,所以朝廷頒下聖旨,要朱雋率領他手下的勝利之師前往討伐,朱雋得令,率軍南來,這時黃巾賊佔據宛城。 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距離張寶被剿滅的陽城航空距離約150公里,是古來的戰略要地之一。 朱雋引兵攻之,趙弘派出韓忠出戰(哇,原來他們三個還是有分大小的。 ^ ^ )。這邊的朱雋派遣劉備攻打宛城西南角,那韓忠不知道關、張兩人的厲害,也率領最精銳的部隊殺出西南角來城外對抗。朱雋這招誘敵之計成功了,馬上親自帶領兩千鐵騎兵直攻宛城東北角。 基本上帶著騎兵攻打城牆根本是沒三小路用的,管你是鐵騎兵,鋁騎兵,還是鈦合金騎兵,都一樣啦。騎兵適合在廣闊的戰場上衝殺,它的優勢是速度和無與倫比的衝擊力,你要他們來衝垮城牆嗎?或者希望他們能飛越城牆呢?我想朱雋這位名將不是白痴,所以誰是白痴呢?當然就是亂寫的後人啦,羅貫中先生整理的時候也囫圇吞棗照抄不誤,真是無言啊。還好,我奧藤跟小羅不一樣,我有解釋了喔,我解釋完才繼續抄的。 ^_^ 韓忠那笨蛋(沒有請我當軍師的緣故吧,哈哈!)還當真擔心城牆被鐵騎兵衝垮,急忙放棄西南角來救宛城東北角,結果被劉備指揮大軍從後掩殺,韓忠大敗,連鐵騎兵的影子都還沒看到,就領著敗軍逃入宛城了。 擊潰出城迎擊的黃巾軍隊後,朱雋分兵四面圍城,城中斷糧,欲戰不能,欲退不得,韓忠只好派人出城投降,卻被中郎將朱雋一口回絕了。 “不准降,投降的話,帶頭者照殺不誤!” 劉備一聽,哇!這也太狠了吧?豈非逼著人家堅決抵抗到底嗎? 他馬上勸說:“從前漢帝國開朝皇帝高祖劉邦能夠統一全國,就是因為他心胸寬大能夠接受敵人的投降或歸順的緣故,將軍您為什麼不接受韓忠的求降呢?” (嗯嗯,劉備這時的角色有點像軍師的樣子。) 朱雋向他解釋說:“這兩者的情況不太相同啊,當時秦帝國和楚霸王的年代裡,天下大亂,國家三天兩頭換人當家做主,所以劉邦先生招納投降者並給予封賞,這樣可以吸引別人來投靠他。如今國家統一而完整,只有黃巾賊敢作亂造反,如果接受他們投降的話,那誰還願意乖乖做善良百姓啊?那樣將會變成盜賊佔優勢的時候就燒殺搶劫,局勢不利就馬上投降,既然不會受到懲罰,那盜賊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對現在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方法呀。” (我覺得,朱先生這一番話,和後來諸葛亮對法正解釋自己為何實施嚴刑峻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劉備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可是……他忍不住把自己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的擔憂提了出來: “您說不接受黃巾賊的投降也對啦,可是宛城現在被我們包圍的像鐵桶似的,如果不接受賊人投降的話,那他們必定拼命死戰,平常人萬眾一心都很難對付了,更何況現在城裡面有幾萬個只能等死而沒有明天的亡命之徒呢。所以我建議不如撤掉東邊和南邊的包圍,只攻打西邊和北邊,這樣賊人有路可退就不會堅守在城裡面,那麼攻破宛城就指日可待了。” 朱雋一聽大喜,果然是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遂撤去東、南兩面的包圍部隊,全力攻打西、北兩邊。那韓忠果然帶兵棄城而逃,朱雋帶著劉、關、張三人揮軍追殺,亂軍中射死了韓忠,其餘黃巾部眾都四散奔走。 就在官軍繼續追趕敗逃的殘餘黃巾賊時,趙弘、孫仲由別處率領生力軍及時趕到,和朱雋軍混戰在一起。朱雋見趙弘人多勢眾,為免犧牲過大不想和他硬拼,忍痛暫退,於是趙弘趁機又把宛城奪了回來。 朱雋宛城外十里紮下營寨,正想找機會再次攻打得而復失的宛城時,忽然發現東方一彪人馬來到,騎在最前面的大將額頭寬闊,一張臉大大的,身軀像猛虎般雄壯,腰圍粗的像熊一般,此人正是吳郡富春出身,姓孫,名堅,字文臺,乃春秋時期大兵法家孫武的後代子孫。 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錢塘江口,杭州市西南邊……哇哩勒,總算出現一個南方人了。 . . 待續…
| |||
|
|||
版權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