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異想】--【三國志之輔佐劉備 】-- 作者:葉戀
第二六集_第二五九章 尾盤殺劫(上)(楚湘續)

第二五九章 尾盤殺劫(上)

徐州古稱彭城,帝堯時已建大彭氏國,禹劃天下為九州,其中就有徐州。春秋戰國時,彭城先屬宋後歸楚,至秦一統後設彭城縣。楚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都彭城,後敗於漢,設彭城郡。至東漢時設彭城國,都彭城。直到三分天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治於彭城,自始方稱徐州。城南有雲龍山,山上巨石嶙峋,林壑幽美;山由九節山頭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龍,山上常有雲霧繚繞。相傳漢高祖劉邦起事前,曾逃進此山,夫人呂雉察看天象,只要隨雲、龍之氣便能找到他,因而得名。

城北為微山湖,周長約二百三十里;湖中的微山島,東西長約十里,南北寬約六里,地處四面荷通天,島上有微子墓和張良墓,數個村莊依山傍山,錯落有致,山水互映,別具風格。此外,附近有高祖起事前任亭長的泅水亭、衣錦還鄉時的大風歌碑、歌風亭等;雲龍山上有西楚霸王檢閱子弟兵的戲馬台;城中張良進履求書的圯橋和悲歌散楚兵的子房山;城西不遠處有韓信十面埋伏打敗項王的古戰場九里山等。

徐州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地處青、徐、豫、揚四州交通要道,又立於制高點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可謂東方的『腰眼』,南北的『咽喉』;南不得此,無以圖冀東,北不得此,無以窺江東。自古以來,發生於此地的戰爭,有記載的就多達四百餘次,可說每十年就要打上一回大戰。所以如此,實因地理上徐州之得失,往往關係南北之盛衰,不是作為北方鎖鑰,就是作為南方橋頭。

在這次大會戰前,曹操以曹仁為帥,督領神羽軍、玄武軍(水師)二大軍團近二十萬大軍駐紮於此。但開戰後,孫策選擇與曹操結盟,讓曹操感到無後顧之憂下,於將神羽軍抽調至關中,僅留本領次於曹仁的曹真率二萬人駐守此地。

在江東軍和荊州軍發起攻勢後,荀彧便曉得中了徐庶的聲東擊西之計,但又不敢立即從許都或從前線抽調大軍往援,惟恐戰線崩解而被劉備軍或江東軍乘隙強攻,危及許都。

雖然許都城高兵精,非旦夕可下,但被敵人打到家門口,對於士氣的打擊實難以估量,何況攻堅城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強攻不可。只要想想漢獻帝身邊那群隨時可能『反噬』的大臣,萬一在他們的慫恿下,讓皇宮的羽林虎賁作為對方內應,那就麻煩大了。於是荀彧只能下令曹真和張允攔截堅守,另外徵調青州和兗州附近各城鎮守軍,合計共三萬餘人,由張顗領軍,在田豐的輔佐下,迅速前往增援;又快馬傳令北方幽州軍團的呂翔率二萬鐵騎迅速南下接防,馮楷和夏侯尚則整頓敗軍,先行鞏固許都東邊的防線。

在玄武軍團大敗後,曹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搶先派夏侯淵三子,年輕的夏侯稱,率領精兵五千,把守城外的雲龍山;又大舉徵調民伕在城外挖掘了兩道壕溝,同時有數道縱溝相連,互為呼應,又在壕溝前佈置了大量的鹿角、陷坑、鐵稜釘等,且準備了大量弓矢,打算撐到許都大軍來援。

離雲龍山五里外,江東軍中軍大營,周瑜在帥帳召集軍事會議。

聽取斥候報告後,周瑜問眾將的看法。

丁奉率先道:『按路程算,曹營的援軍大約五天後趕到,所以我們必須要在五天內攻下徐州城。』

黃蓋道:『要攻徐州,必先取雲龍山。老夫願領本部軍攻山,明天日落前必克!』

李異搖頭道:『不是末將對老將軍沒信心。只是曹真挖的兩道壕溝大有深意,一旦雲龍山遭攻,他一定會分兵迅速來援的。』

周瑜微笑道:『老將軍豪氣不減。不過一座小山丘,怎值得如此大費周章?』於是分派任務,眾將大為歎服。

丁奉道:『攻下雲龍山後,是否乘勝攻城,一鼓而下?』

周瑜搖頭道:『不能那麼早攻下,要在援軍到達前一刻破城,然後再全力一擊。只要打敗援軍,二公子就安全了。』

眾將聞言一愣,彼此相顧,眼神和表情中都充滿了問號。周瑜微笑著沒再多說,回到帥座前下令眾將退下,立即執行任務。

二月九日,辰時一到,老將黃蓋率精兵一萬,小心翼翼的仰攻雲龍山。山上的守軍在夏侯稱的指揮下,以弓矢、巨石、滾木等阻擊,同時打旗號向城內的曹軍求援。

曹真正要分兵往援,親兵卻來報,江東軍由東、西兩路來攻。曹真眉頭一皺,只能暫緩分兵,先派去應付江東軍的攻城。

此時老天爺似乎站在江東軍的一邊,清晨的薄霧並無如往常的隨日頭上升而散去,反而逐漸的越來越濃。江東軍剛攻上山腰時,霧已濃重到稍遠處即只能見到人影晃動,難以分辨敵友的地步。

雖然江東軍因此看不清滾石、檑木落下來的方向,只能聽音辨位的設法躲藏,但是對於防守的曹軍來說,也等若漫無目標的亂放木、石,殺傷力比起平常低得可憐。而正因為如此,戰場經驗缺乏的夏侯稱,沒有多久便在慌亂下,不知不覺中把木、石給用罄了。

轉眼間,江東軍雖然氣喘吁吁,卻已逼近山頭。濃霧漸漸散開,雙方都為彼此距離之近大吃一驚,紛紛以弓弩對射,傷亡立即大增。總體來說,江東軍佔人數優勢,不久射出的箭越來越多,曹軍相對越來越少。

夏侯稱指望的援軍遲遲不來,眉頭一皺,計上心頭,連忙下令火攻。霎時間,山頭扔下數以百計的火把。雖然草木沾了濃重霧氣,但是騰起的煙霧在風勢的助長下,仍燻得江東軍嗆聲連連,眼淚鼻涕直流,射箭也無法瞄準。不久火舌竄起,開始延燒;不少江東軍想要向前撲滅,卻難見效。

火燒越大,濕氣也被蒸發,於是火舌更加威猛,漸漸熱浪往下風江東軍那蔓延而去。

指揮的李異見勢不妙,立即下令後撤。

夏侯稱哪肯放過良機?立即揮兵居高臨下,隨火勢殺奔而至。

但是才衝下來不到幾十步,忽然發現火已漸漸熄滅。原來周瑜早已料到,先令江東軍挖出一道淺淺的土溝,功能就像防火巷。

等夏侯稱醒悟中計時已遲了一步,江東軍在溝前拉弓搭箭,對著曹軍就是一輪猛射。等曹軍返身退回,江東軍立即鼓勇撲上來。

眼見江東軍攻至曹營山寨前,夏侯稱一聲大喝,營門後的一排鹿角後又出現一班弓弩手,鋒利的箭矢在冬陽下閃爍著冷冷的寒光,一波波的射出,阻滯了江東軍前進的腳步。

此時異變突起,忽然間曹軍身後一陣大亂,數百名江東軍在丁奉的指揮下,斬荊破籬般的揮舞大刀而至,所過之處,曹軍紛紛被砍殺在地。

原來是周瑜命丁奉率三百銳卒,半夜偷越山背懸崖,趁大霧和兩軍相持之際,適時從後山奇襲而至。

在丁奉等三百銳卒悍勇狂猛的攻勢下,一路殺至曹軍營寨之前。

曹軍守不住隊形,陣線大潰,死傷慘重,最後僅有夏侯稱率數百人從西北方殺透重圍,成功地退入徐州城。

於是只用了一個上午,死傷不到三千,江東軍便攻佔了徐州外圍的雲龍山據點。

雲龍山告急的同時,徐州城的曹軍正受到江東軍的兩路夾擊,憑藉壕溝和堅固的防禦工事阻擋。

等到確定江東軍只是虛張聲勢一番,曹真立即抽調三千人往援;哪知這亦落在周瑜算中,三千人剛到達北麓,忽然兩側傳來急速的戰鼓聲,淡淡的薄霧中,江東軍殺奔而來。

由於心理因素,曹真族弟曹彬以為誤中埋伏,急忙下令撤退。等倉惶退回到城中,曹真臉色卻相當難看,因為這意味著曹軍已拱手讓出了戰場的主動權。

周瑜站在雲龍山寨東吳軍重新搭起的高台上,眺望著山下的徐州城,冬夜的寒風凜冽地吹在他的身上,披風隨之獵獵作響。

雖然有病在身,卻仍顯得英姿勃發,兩眼射出堅毅的光芒。

丁奉上到高台,恭身道:『都督,夜深了,您保重身體要緊。明天就要攻城了。』

周瑜把手一揮,表示無礙,卻道:『消息探得如何?』

丁奉道:『據細作來報,荀彧以田豐為謀士,輔佐張顗率援軍三萬,兼程趕來,約四日後到達。路線不出兩條:第一條是入豐縣、走沛縣;第二條路是走九里山、過蕭縣。第一條路比較近,而且十分平坦,我推測應該會由此而來。』

周瑜點頭道:『你算得到,田豐也算得到。』於是令丁奉率軍一萬,駐紮九里山,並燃起烽煙。

丁奉聞言一愣,道:『那不是擺明告訴曹軍我們在那埋伏?』

周瑜微笑道:『兵法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卻要活用。如果紙上談兵,如何克敵制勝?你且依計而行。』

丁奉雖滿腹疑惑,卻也只得聽令而去。

當夜周瑜留朱然率五千人把守雲龍山,然後盡起大軍來到壕溝外圍,在弓弩射程外紮營。

時至日午,派出兩隊人馬迂迴到城東北,招募大批附近民工挖掘,引泗水來灌壕溝。

由於天寒水凍,曹真只能盡撤城外守軍。

周瑜又派出一軍穿著軟木高腳鞋,往來壕溝前,把所有的鐵稜釘全紮在軟木上清除,再派出民工負土填平壕溝,砍拔鹿角,當夜就清除了攻城的阻礙。

接著周瑜立即派出李異、謝旌、黃蓋等將,輪番出擊騷擾,讓守城的曹軍無法好好休息。曹真雖明知是計,卻也不得不被牽著鼻子走,惟恐因一時大意,丟失徐州城,只能全力防守,接二連三派快馬催張顗來援。

張顗和謀士田豐亦知這是周瑜之計,同樣也不能不全力趕路,因為此時周瑜已派人四處散佈謠言,說他們這些降將心懷貳意,必不肯全力赴援。

所以他們也只能心中大罵周瑜,盡力的趕路,否則如果真的丟掉徐州城,日後他們在曹營中將難以自處了。

剛過山陽縣城,前方斥候來報,九里山頭有烽煙升起。張顗問計於田豐,田豐道:『兵法云:「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表面上敵人必在平路設伏,以烽煙故意示我,讓我中計。但周瑜用兵,向來不按常理。我想這應該是他的疲軍之計,故意引我軍走九里山。』

張顗點頭道:『雖如此,若山上有埋伏,我軍一過,敵人從後追擊,豈不一樣危險。』

田豐道:『不如暫時休息,待至夜間急行,加速從豐縣、沛縣經過,比及天明,要追趕也來不及了。我們就加緊腳步,跟曹真將軍會合,先破其主力,再回頭對付追兵。』

攻城戰進行了三天,戰況十分激烈-至少表面上如此。連續三天幾乎無法合眼,曹軍都累得一有機會就呼呼大睡,各種睡姿睡相都有。

直到第三天黃昏,江東軍新一輪的攻勢總算又被遏止了,在城西力戰的曹真正要喘一口氣,忽然東北方殺聲大起,曹真心頭一驚,知道中了聲東擊西之計,連忙領軍往東北角趕去。

奮戰近半個時辰,江東軍成功的以攻城車破出一個大洞,在周瑜的領軍下,紛紛湧入。

曹真冷靜的指揮弓弩手,幾輪箭矢射出,江東軍多人死傷。忽然有人大叫:『都督中箭了!……都督暈死過去了!快撤退!』

雅瑪數位科技【雅瑪文閣】小說典藏

版權別:
本書作者已授權,作者在站上關心您對本書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