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寫實】--【玉歷寶鈔 】-- 作者:淡癡真人
王善人傳言_一、王善人十二薪傳
一、王善人十二薪傳

王善人的道只有十二個字,就是「性、心、身」「木、火、土、金、水」「志、意、心、身」。

性、心、身、三界,是人的來?為入世之法。運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做人為應世之法。志、意、心、身、四大界,是人的去路為出世之法。會了這十二個字,才能來得明,去得白。性、心、身、三界歸一,五行圓轉,四大界定位,便當體成?,能為聖為賢,成佛做祖。

可惜世人,只注重身外的事物,不注重自己的心性,?是捨本逐末。有的人因為不知道不去行;有的明明知道而不肯實行。得不?其中奧妙,享不?人生幸福,糟蹋了成佛作祖的材料。所以王善人說:「講道不離身,打鐵不離砧。」我們聽了道,得住自己身上歸,努力實行,才能得?受用。講道不往身上歸,好像鐵匠離開鐵砧打鐵一樣,如何能成呢?

現在的天時是天不愛道,地不愛寶,人不愛情,萬教齊發,科學日進。科學越進步,人類越需要以道德為主,才能享受到物質的幸福。人若能各正性命,愛人如己,就不會為爭物質,而犧牲人命了。世上的人,要全有宗教信仰,各行各道,各做各德,誰也妨害不?誰,人多福大,道多德大,天堂極樂世界就在眼前了。

用不?向外去追求,人人篤行五倫人道,家庭一定和樂。人人有正當職業,國家一定平靖。人人有道德,世界就大同了。如果只知爭貪物質,不知愛才,科學越發達,戰場就越擴大,物質越文明,世界就越混亂。不但自己的身命難保,就是性靈也將萬劫難逃。言念及此,?使人膽戰心驚!

佛家說:「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大道難聞。」現在大道昌明,各教都把道送在人的眼前。好像山珍海味,都擺在面前,只要你肯吃,就得?了。道研究明白了,還要誠心實行,越行越能證道,越作信心越堅,就能做個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聖賢,也能造福人群,立住萬古。王善人說:「道不行,用不?道;德不做,就沒有德。」大家應該好好研究研究吧!

二、三界是人的來?

王善人說:「人是天地人三界生的。」天賦給人的性,地賦給人的命,父母生身,所以說:「三界是人的來?」。

人的天性是純陽的,只知為人,不知為己。心是半陰半陽的,所以才有人心(為己)道心(為人)的分別。身體是個胎生物,是純陰的,所以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人要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情理足道理圓,道理足天理圓,天理足性光就能圓。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光灼灼、圓陀陀,便是返本歸原成道了。王善人說:「一個人就是一個天地、一個陰陽,可惜人都不知道。實在說,天地有壞,我性無壞,人比天地還貴重得多呢!天雖至清,沒人行道德,不能明?理;地雖至寧,沒人開荒墾土,不能自成田園;所以人有操縱天地的能力。」?然明道,知三界是人的來?,天地雖大,人也不小,就得行道,才是尋宗返本的大路。

孔子行忠恕,耶穌行博愛,穆罕默德行仁恕,老子用感應,佛行慈悲。五教教主,全是用善心,行天道。他們都知道身體是個破皮囊,早晚是要壞的。只有天性,能存萬古。所以孔子主張「殺身成仁」;耶穌:「為義而死的,能?天國。」;穆聖說:「??教徒處逆境,常抱樂天知命之念。」;老子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還說:「我成佛,先度你。」他們全知道身體是暫時的軀殼,性靈才是萬古長存的,為了借假修?,才肯犧牲肉體,完成大道。

王善人又說:「身盡情理結人緣,心存道理結神緣,性存天理結佛緣。」他守墓到一百天,守靈了三界,諸佛諸祖都來相會,便立志捨身救世救人,請求講病與學道之人日見增多,才結下?人緣。

三、三界分清

萬教都以人為本,性、心、身三界是人的本。那一界不會,應向那一界去求。身是應萬物的,有不會作的工作,要努力去學,越作越有力,越學越精進;心是存萬理的,有不會辦的事,要向人請教,要專心研究,想悟透了就能豁然貫通;性是聚萬靈的,要存天理,以天理行事,便和天接靈。人為什麼不靈了呢?因性中有稟性,遮蔽了天性,遇事發脾氣,天性就混了;心有私慾,遮蔽了良心,任性縱慾,不怕天理,不顧道理,做些違背人倫,喪天害理的事,物迷心竅就糊塗了;身上要有嗜好,享受不?,就生煩惱,享受過度,傷身敗德,譬如好賭的,一到賭場就邁不動步,賭博起來,通宵達旦,腰酸背痛,勞神傷財,事業失敗。

所以必須以天性為主,才能成己成人。人的天性本是良善的,只因身界的不良嗜好牽動心界,心界的私慾牽動性界,才蒙蔽了天性。身界增加不良嗜好,心界就增加私慾;心界增加私慾,性界就增加稟性(怒恨怨惱煩)。所以必須去習性(吃喂淫賭吸),化稟性,才能圓滿天性。認清身子是個物,不能為物引誘動了心。動了心便生貪求,貪不到手便生煩惱,就動稟性(發脾氣)了。所以必須練得身子動,心不動;心動,性不動,才叫三界分清。

四、清三界

性界清,沒有脾氣;心界清,沒有私慾;身界清,沒有不良嗜好。王善人說:「發脾氣性綱倒,有私慾心綱倒,凌辱人身綱倒,三綱一倒便是惡人。」稟性是無始劫來,祖先遺留下來的罪根,人把性化淨,沒了脾氣,才能超拔祖先。私慾是苦根,貪得無厭,苦惱無邊,永不滿足,日坐愁城。要將私慾去淨,才能出苦得樂。不良嗜好是孽根,有嗜好的人,準立不住。譬如好酒的人,一見了酒就想喝,喝得頭暈腦脹,亂性傷身。好色的人,見色自迷,貪不到手,心裏惱恨,或動殺機,甚至為色殺人,為色喪身,這不都是孽麼?人不用死後下地獄,這不是活?就下了地獄麼?沒有不良嗜好的人,才能敦品立德。

清三界,就是立志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賊(稟性),用道理捉拿心中的賊(私慾),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賊(不良嗜好),三界自然清平。

身界成,不怕工作多,能建功立業,身強體壯,是位壽星;心界成不怕事情多,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有領導能力,是位祿星;性界成不怕貶,能容能化,和藹可親,有感化力,是位福星。三界一清,福祿壽俱備,那用向外求呢?

三教聖人,也是從三界修成的道。佛從養性入手,儒從立命?手,道從練身下手。性中沒有稟性,天曹管不?;心裏沒有私慾,地府管不?;身無不良嗜好,不做壞事,法律管不?。所以人能清三界,就超出三界,直達佛國。

王善人說:「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罪孽自己了。」怎樣了法呢?就是要清三界。所以修道要下工夫,絕不是迷信。

性界清存德,心界清明理,身界清多藝。德能養性,理能養心,藝能養身。這是最確實的?理,?行?理,才是?人。

三、三界分清

萬教都以人為本,性、心、身三界是人的本。那一界不會,應向那一界去求。身是應萬物的,有不會作的工作,要努力去學,越作越有力,越學越精進;心是存萬理的,有不會辦的事,要向人請教,要專心研究,想悟透了就能豁然貫通;性是聚萬靈的,要存天理,以天理行事,便和天接靈。人為什麼不靈了呢?因性中有稟性,遮蔽了天性,遇事發脾氣,天性就混了;心有私慾,遮蔽了良心,任性縱慾,不怕天理,不顧道理,做些違背人倫,喪天害理的事,物迷心竅就糊塗了;身上要有嗜好,享受不?,就生煩惱,享受過度,傷身敗德,譬如好賭的,一到賭場就邁不動步,賭博起來,通宵達旦,腰酸背痛,勞神傷財,事業失敗。

所以必須以天性為主,才能成己成人。人的天性本是良善的,只因身界的不良嗜好牽動心界,心界的私慾牽動性界,才蒙蔽了天性。身界增加不良嗜好,心界就增加私慾;心界增加私慾,性界就增加稟性(怒恨怨惱煩)。所以必須去習性(吃喂淫賭吸),化稟性,才能圓滿天性。認清身子是個物,不能為物引誘動了心。動了心便生貪求,貪不到手便生煩惱,就動稟性(發脾氣)了。所以必須練得身子動,心不動;心動,性不動,才叫三界分清。

四、清三界

性界清,沒有脾氣;心界清,沒有私慾;身界清,沒有不良嗜好。王善人說:「發脾氣性綱倒,有私慾心綱倒,凌辱人身綱倒,三綱一倒便是惡人。」稟性是無始劫來,祖先遺留下來的罪根,人把性化淨,沒了脾氣,才能超拔祖先。私慾是苦根,貪得無厭,苦惱無邊,永不滿足,日坐愁城。要將私慾去淨,才能出苦得樂。不良嗜好是孽根,有嗜好的人,準立不住。譬如好酒的人,一見了酒就想喝,喝得頭暈腦脹,亂性傷身。好色的人,見色自迷,貪不到手,心裏惱恨,或動殺機,甚至為色殺人,為色喪身,這不都是孽麼?人不用死後下地獄,這不是活?就下了地獄麼?沒有不良嗜好的人,才能敦品立德。

清三界,就是立志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賊(稟性),用道理捉拿心中的賊(私慾),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賊(不良嗜好),三界自然清平。

身界成,不怕工作多,能建功立業,身強體壯,是位壽星;心界成不怕事情多,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有領導能力,是位祿星;性界成不怕貶,能容能化,和藹可親,有感化力,是位福星。三界一清,福祿壽俱備,那用向外求呢?

三教聖人,也是從三界修成的道。佛從養性入手,儒從立命?手,道從練身下手。性中沒有稟性,天曹管不?;心裏沒有私慾,地府管不?;身無不良嗜好,不做壞事,法律管不?。所以人能清三界,就超出三界,直達佛國。

王善人說:「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罪孽自己了。」怎樣了法呢?就是要清三界。所以修道要下工夫,絕不是迷信。

性界清存德,心界清明理,身界清多藝。德能養性,理能養心,藝能養身。這是最確實的?理,?行?理,才是?人。

五、三界和三教

六祖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修,莫向身外求。自性迷,是?生,自性覺,?是佛。」

佛教三皈,皈依佛,是皈依自性成佛;皈依法,是皈依自心弘法;皈依僧,是皈依自身持戒。所以自身持戒得僧寶,心正意誠得法寶,性定生慧得佛寶,戒定慧三位一體,才能普度?生,自明覺性。

道家的三華是:性華開,天理足,心華開,道理足,身華開,情理足。

儒家的三綱是:君為臣綱得率性,父為子綱得正心,夫為妻綱得修身。

中庸上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譬如人的性是財東,心是經理,身是員工。三界並用,一心一德,才能養性。萬德明宗,萬類聽命,超出三界,就成道了。

佛說成佛,道說成仙,儒說成聖。換句話說,都是發揚天性,化導群性,為人類謀求永生的幸福,達到至善的地步。三教聖人,生的時代不同,風俗民情不同,用的名詞不同,而其內在的?理,是一樣的。全是為了救人出苦得樂,歸宿是相同的。所以古人說:「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希望各教信徒,不必是己非人。最好各為己教,信心專一,為人群造福。各行各道,各奉各教。各教都是教人各正性命,如身、意,稍有過錯,立?用佛教之「懺悔」,基督之「認罪」,孔子之「過則勿憚改」;不可用偏私的心;不可有乖張的性,自然得佛的妙覺本性,道的?常清靜,儒的止於至善,全是殊途同歸。

有的人問王善人:「世上那個道門好?」王善人說:「有道就比拉荒(走沒有道路的荒地)好。把人做?了是佛,做假了是魔,那教都是教人學好的。」人的所作所為,自性知道,就是天上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府知道;自己做出來,人人都知道。

王善人講的三寶是性、心、身。性是水,心是火,身是土。立身享萬物的福,立命享人間的福,立(率)性享天堂的福。王善人講的三界,和佛教的三寶、道窗的三華、儒教的三綱是一樣的。

 

 

 

 

雅瑪數位科技【雅瑪文閣】小說典藏

版權別:
本書作者已授權,作者在站上關心您對本書的評論...